老师风采
立足中医发展现状积极探寻中医人才的捷径(197)

各位领导:

    我叫李发义,是一名老军医。十多年来,我以对中医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一个老党员、一名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感,不遗余力致力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借此机会,谈一下对中医的深入思考和中医人才培养实践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党和国家重视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

    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当中特别强调了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坚持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支持、重视、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决心和态度。十八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回答记者提问中指出“中医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特色优势在淡化,服务阵地在萎缩,衍生的中药资源越来越少,人才匮乏,培养纯中医人才教学教育的改革还需要继续加以研究”。回顾历史,我国中医后继乏人由来已。早在1978年党中央就下文卫生部,要解决好中医后继乏人之问题。《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再次指出“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提出:“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医后继乏人、人才匮乏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深刻,政策措施的力度越来越大。某省响应中央决定,提出在当年全省每村卫生室配一名中医,而某县市落实的更是积极,于20131013日召集全市县530个乡村医生做了两天的学习中医培训,每村发了一个中医柜,不知道这项工作是否做得完善了。中医后继乏人积重难返,中医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真正深刻地解决好思想观念的问题,更要付出艰苦而不懈地努力。

    二、中医后继无人的根源是后继乏术,这是中医临床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要害

    记得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自称“一代完人”,并解释说此处的“完”不是完美的“完”,而是完蛋的“完”。闻听此语,振聋发聩,发人深思。有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这个40万人的数字,也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的人数,其中,又有几多真正的高水平中医呢?我估计可能是千里挑一吧。

    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医疗单位,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在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然而,中医是后继乏人吗?近年来全国中医院校保持着强劲的扩招态势,但令人困惑的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令人目不忍睹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毋庸置疑,高等中医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学习西医、外语和中医的时间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这在中医药院校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而西医课程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

    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思维和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试想,如果将来由于中医的乏术,中医药的疗效已经不能展示给世人,国家还会制定政策和投入资金支持中医吗?还会有人研究因乏术而“无用”的中医吗?因此,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也往往流于形式,首先是老师的真正水平和言传身教,其次,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也是学术传承的关键环节。否则,名老中医的临床水平往往难以真正被徒弟“复制”过来。

    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临床水平降低还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例如,名老中医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通过“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论治,也只能体现在一张中药处方上。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项目,其收费更是低廉,甚至连成本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而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且收入可观。面对如此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物竞天择、用进废退,没有人使用中医药,还谈何技术水平?

    近百年来,多少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在不断探索中医发展之路,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然而,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诟病却时常不绝于耳。因为乏术,中医的阵地——优势病种在不断缩小,中医的疗效在降低,中药的安全性成了讨论和研究的“课题”。中医的语言难以被现代人所理解,中医的“失语”必将导致将来的“失忆”——成为真正的“遗产”,而不是活生生的医学。

    三、中医传承教学速成方法的成功实践

    对中医后继乏人的现状我心急如焚,下决心为中医人才培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经过深思熟虑,我把中医人才培养的突破口选在中医传承教学上。我退休后,先后在太原办起了三个门诊和诊所,为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研究中医教学上,我把门诊的管理工作全部交给了儿子和儿媳管理,我看了很多有关中医教学的书籍,在研究中,按毛主席的教导抓住主要矛盾的观点,重点先抓了中药、方剂和诊断的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这三部理论的核心知识。以这三部理论为重点,在门诊教想学中医的西医学生。接着又把中医内、外、妇、儿进行研究总结,写出了讲义,又把门诊多年开出的中药有效方总结出了两套中医病案。几年的努力,中医传承教学初步形成,并先后培养出多个能开方看病的中医学徒,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时间都不超过二年,这对我的鼓励很大,我终于突破了中医难学及学得时间长的问题。

    通过搞门诊研究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不脱产学习中医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很适应在职医生的学习,他们不需要文凭,有自己的工作场地,又不耽误他们的工作。而我给他们发不了文凭,只能给他们技术。这正好适应我能做的工作。但这样搞下去,在太原门诊进行已经不能适应了。我把培养中医的基地想建在高平,因为高平是我的老家,有现在发展中医的大好天时及老家的地理人和,应该是顺利的一个方面。我把老家的房子盖得又高又大,作为教学的场地,先期投资30万作为发展中医的起动资金。我用近一年时间,夏经三伏,冬经三九,走遍全市300多个乡村和400多个乡村医生谈话学中医,大部分的答复是:我很想学中医,中医难学,我学不成。其中只有60多个人说学学看,当第二次见面时,只有40多个人愿学,经过半年的学习,只有不到10个人学了下来。后来经过了解,这些同志大都已年处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静不下心来学,如要进一步研究发展中医,更好地研究中医传承教学,必须另想办法。

    于是,我把培养对象放在初、高中毕业生上。对于这些年轻人,如果叫他们光学知识、不要文凭,就是我教得再好,这门知识对他们学了用处再大,他们也不会学的。我只有能给他们解决了文凭,哪怕是最低文凭,也有人来学。这真把我逼上了绝路。在万般无奈之下,我找了很多地方,最后找到了山西省政协委员李政教授,李委员听了我的想法和做法很高兴,并说:“我办康华医学院,就是想研究中医教学为挽救中医,我校原来设有中医专业,请来讲课的都是专家教授,但他们并没有给我把学生培养成中医,使我很失望,我对你的想法做法很满意,国家对发展中医很重视,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中医教学,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药高中等的中医教学,并和中医药院校合作,合资办学。国家的政策太好了,我干了多年,一直没有搞出一套好的中医教学方法而感到不快。文凭挂靠我来帮你解决。你一定要搞出一套院校教育和传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教学方法,保证能在23年内,培养出合格的中医。我们的中医就有救了。你也为我们国家立下了大功。”在李委员的支持下,我走上了以初、高中毕业生为招生主体的合作办学道路。

    首期开学,学生不多,我一个人授课完全可以胜任。但考虑到为发展中医,主要是为培养发展中医的人才(各大中专学校的教师学生不能用,他们的方法有问题),首先要锻炼培养出更多的发展中医生。在我的先进教学方法指导下,让我的学生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上台讲课,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中医老师。于是我就在培养的乡村医生中选出了5个优秀学生,于20104月份开始,每周二、五下午培养他们进行讲课试验我来听。经过半年的锻炼,于8月底开学前他们都培养合格,9月份开学上讲台后,我又整整听了他们一个月的课。并经常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在这一个月里,老师讲得课达到了学生满意,我才放了心。学生的学习精神都很旺盛,开学第一个月学生没有休息一天。为把中医知识学深学透,我又组织学生自己备课讲课,叫老师听。为他们学好中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老师(因为我们研究中医教学,首先要培养教学老师),我用了40天时间组织学生每天2个小时上讲台讲课,从中又培养出8个优秀教师,为下一届新生准备好了教师队伍。

    在第一期学生进行内外妇儿温病五门中医临床课讲授时,我发现原来的3180个病案做得不太完美,而学生很快就要进入病案课程,我拼命地抓紧时间改病案。后来又发现伤寒论、内经、金匮三门本科教材也不太完美,我又不分白天黑夜地改教材。我研究中医,光研究中医病案一项,修改了10多次才算满意,四步病案3200个,等于做了32000个病案,如按一年的正常工作日8小时计,光研究病案一项就需6年多时间,工夫总不会白下,病案的编写,教材的修改,恰好赶上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在第一批学生两年学业完成时也整理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立足实地,富于指导性的教学资料。

通过三期收徒教学实践,我们的学生一批比一批培养的好。第一期学生在两年的传承教育中,除三个文化低的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留下来继续学习外,他们都达到开方看病的能力而离校实习,这三个同学又经一年的培养又达到了第一期同学的水平。于2013年,随第二期同学奔赴实习场地。而第二期同学有了第一期同学的教学经验,学得比第一期好。几年来,我身边培养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发展中医学生的俊才;其中有为发展中医事业,考上二本不上的陈柳;考上重点高中不上的李旭阳;有只通过一次谈话就毫不犹豫投入发展中医事业的郭少燕、赵聪聪、胡聪敏、焦玉静、苏丽婷,有放弃有上重点高中可能不上投入发展中医事业的王玉茹,有高中毕业、放弃有好的出路不去,积极投入发展中医事业的牛姣姣;有为发展中医事业,更好地把高中文化学好,再投入发展中医中来,以为做出更大贡献的朱雅丽、赵妞、李艳涛;有为发展中医事业而刻苦学习、成绩突出的田婷、赵玉锦、史乐、张科、暴媛媛、程雅、宋文杰、张丽芳,特别是2012年入学的五朵金花,更是所有同学老师、人人公认的优秀学生。这批学生,我们把她们称之为发展中医生,他们都掌握了先进的学习中医的知识,他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用先进的中医教学方法为我国发展中医,这将是时代给她们的使命。

四、中医传承教育成果运用于大中专毕业生将加快中医人才培养进程

我国建国60多年来,全国每年要招收很多万中医临床医学的学生。这些人只过了院校教育这一关,还缺传承教育这一课,所以大部分学生没学成中医。我们如果能把他们1/10的学生补上传承教学这一课,就能有效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特别是已考上中医执业医师而看不了病的医生。我能用35个月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才。考上助理执业医师的学生,我能用69个月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才。中医大中专毕业的学生用一年时间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才。这些人中医虽然没学好,但西医学的确实很不错,经我们培养后,他们都能成为懂中医的全科医生。在西医方面对他们能做到稍微培养,他们将都会成为现时全国少有的懂中医的青年全科医生。而且我国现在太需要这样的医生了,他们将会在我国广大基层发挥重大作用。况且他们多年上学,没学成中医,已经浪费了国家和人民大量的金钱,我们把他们进行再教育成才,也挽回了对于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给他们人生出路引向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好机会。

各位领导,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希望有一个推广我们中医人才培养成果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将在解决我国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上大有作为。谢谢大家!

                                2014410日 李发义 第197

                                     联系电话:13753619943